通貨膨脹名詞解釋: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shù)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xù)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xù)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xù)下降。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出現(xiàn)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使用的價值,而后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通貨膨脹的貨是指“貨幣”。
衡量標準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shù)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xù)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shù)商品的價格和勞務的價格持續(xù)上升才是通貨膨脹。
經濟學界對于通貨膨脹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通常經濟學家認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shù)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xù)的上漲。通俗的講就是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shù)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通貨膨脹。
定義中的物價上漲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也不是物價水平一時的上升,一般指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是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的下降過程。
可見,通貨膨脹不是指這種或那種商品及勞務的價格上漲,而是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物價總水平或一般物價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勞務交易價格總額的加權平均數(shù)。這個加權平均數(shù),就是價格指數(shù)。
衡量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shù)一般有三種:消費價格指數(shù)、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國民生產總值價格折算指數(shù)。簡單說,當發(fā)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推薦閱讀:
5641人閱讀
3914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6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2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