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發布《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生物育種產業近10年來專利數量快速增長,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
報告以海南崖州灣科技城為研究樣本,開展了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通過專利大數據分析,梳理了生物育種產業和專利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重點明晰了分子標記育種、生物育種、基因編輯育種關鍵技術的專利布局、發展路線、專利風險。并對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跨國育種公司的專利布局狀況進行研究,研判其在知識產權方面對我國分子育種行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心重點選取了有“南繁硅谷”之稱的三亞崖州灣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該地區生物育種產業和專利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專利導航建議。
報告顯示:當前全球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呈上升態勢,尤其近10年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和美國是主要專利申請國。三大種業巨頭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達在專利申請量上優勢明顯。
在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關專利申請數量較多,其次是基因種質資源相關專利,由于分子設計育種興起較晚,當前申請占比還較小。
生物育種國內專利申請中,北京、江蘇、廣東、山東排在前列。中國排名前10位的國內申請人均為高校和研究機構,排名前3位的是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當前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對已有的大量專利需要明確產業化路徑和加快技術轉移轉化進程。此外,國內申請人的海外專利申請少,需加強國際化布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