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股利怎么計算?
每股收益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是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凈利潤或需承擔的凈虧損,其每股股利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發行在外普通股平均股數
對投資者來說,每股收益是一個綜合性的盈利將念,可以用來判新和評價管理層的經營業績。人們一般將每股收益視為公司能否成功地達到其利潤目標的計量標志,也可以將其看成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來源的標志。
每股收益這一財務指標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上市公司之間具有相出大的可比性,因而在各上市公司之間的業績比較中被廣泛地加以引用。每股收益越高,公司盈利能力越好,股利分配來源越充足,資產增值能力越強。
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標時,投資者應注意公司是否利用回購庫存股的方式。
減少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使每股收益簡單增加。另外,如果公司將盈利用于派發股票股利或發行股票,就會使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增加,這樣將會大量稀釋每股收益。
我國上市公司年報要求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兩個指標,以更科學地反映報告期內股份變動對每股收益計算的影響。其中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基本每股收益 = 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 / 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其中,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 = 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 + 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 × 已發行時間 / 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 × 已回購時間 / 報告期時間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公司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公司在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應考慮所有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影響,直至稀釋每股收益達到最小。
如何分析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
每股股利是公司現金股利總額與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股利 = 普通股現金股利 / 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獲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則公司股本獲利能力就越強;每股股利越小,則公司股本獲利能力就越弱。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每股股利發放多少,除了受上市公司獲利能力大小影響以外,還取決于公司的股利發放政策。如果公司為了增強發展后勁而增加留存,則當前的每股股利必然會減少;反之,則當前的每股股利就會增加。
每股收益是公司每一普誦股所能獲得的稅后凈利潤,但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往往不會全部用于分派股利。每股股利通常低于每股收益,其中一部分作為留存利潤用于公司自我積累和發展。但有些年份,每股股利也有可能高于每股收益。比如在有些年份,公司經營狀況不佳,稅后利潤不足支付股利,或經營虧損無利潤可分。按照規定,為保持投資者對公司及其股票的信心,公司仍可用歷年積存的未分配利潤支付股利,或在彌補虧損以后支付。這時每股收益為負值,但每股股利卻為正值。
反映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股利支付率,即每股股利分配額與當期的每股收益之比。借助于該指標,投資者可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政策。
推薦閱讀:
5643人閱讀
3915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7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2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