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同一控制下取得子公司購買日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
購買日 (2項工作) | 1.調整評估增值/減值 母公司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時,因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在合并財務報表中列示。 2.抵權益(注意:資本公積不能直接用) |
相關說明 | 母公司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作為合并商譽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列示。(計算商譽) |
在購買日,共需要進行2項工作:
(一)調整評估增值/減值【在購買日按公允價值對子公司的報表項目進行調整】(以資產科目為例)
評估增值 | 評估減值 |
①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等 貸:資本公積 ②借: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或者: 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本公積(倒擠) | ①借:資本公積 貸:固定資產——原價/存貨/應收賬款/無形資產等 ②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 或者: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資本公積(倒擠) 貸:固定資產——原價/存貨/應收賬款/無形資產等 注:應收賬款一般為評估減值 |
(二)抵權益(注意:“資本公積”)【將調整后的所有者權益項目與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抵銷】
借:股本(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調整后的金額)
其他綜合收益
盈余公積
未分配利潤
商譽(借方差額)
貸:長期股權投資
少數股東權益
盈余公積(貸方差額)
未分配利潤(貸方差額)
【特別提示】
如果抵銷分錄出現貸方差額,由于母公司購買日不編制合并利潤表,故不能計入利潤表項目的營業外收入。
二、非同一控制下取得子公司購買日后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8個步驟)
1.調整評估增值/減值
2.評估增值/減值的后續變動
3.計算調整后的凈利潤(★★★)
=賬面凈利潤(子公司)±評估增值或減值對凈損益的影響±因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轉回而影響的所得稅費用
4.計算調整后的未分配利潤(★★★)
=年初未分配利潤(調整后)±調整后的凈利潤或凈虧損-子公司的利潤分配項目等(分配股利、提取盈余公積)
5.成本法→權益法(損益調整、現金股利、其他綜合收益、其他權益變動)
6.計算調整后的長期股權投資
7.抵權益
8.抵損益
(一)調整評估增值/減值(計入“資本公積”)、調整增值/減值的后續變動(第一步、第二步)
1.評估增值及后續變動(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為例)
第1年年末 (購買日當年年末) | 第2年年末 |
①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等 貸:資本公積 ②借:資本公積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 ①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年初未分配利潤等 貸:資本公積——年初 ②借:資本公積——年初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
或者: 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等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本公積(倒擠) | 或者: 借:固定資產——原價/存貨/無形資產/年初未分配利潤等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本公積——年初(倒擠) 注:如果存貨第一年已經銷售,則替換為年初未分配利潤 |
③借:管理費用等(當年補提折舊、攤銷)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④借:營業成本(如果評估增值的存貨對外出售) 貸:存貨 | ③借: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④借: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存貨第1年已銷售) |
⑤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貸:所得稅費用 注意:基數為已售出存貨的金額、已計提折舊或已攤銷的金額等 | ⑤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
⑥借:管理費用(當年補提折舊、攤銷)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⑦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 ⑧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貸:所得稅費用 注意:基數為本年已售出存貨的金額(評估增值部分)、已計提折舊或已攤銷的金額等 |
2.評估減值及后續變動(以應收賬款為例)
第1年年末(購買日當年年末) | 第2年年末 |
①借:資本公積 貸:應收賬款 ②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 或者: 借:資本公積(倒擠)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收賬款 | ①借:資本公積——年初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②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年初 或者: 借:資本公積(倒擠)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
③借:應收賬款 貸:信用減值損失 (按評估確認的金額已經收回,壞賬已核銷) | ③借: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 |
④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 ④借:年初未分配利潤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
(二)計算調整后的凈利潤(★★★)(第三步)
=賬面凈利潤(子公司)±評估增值或減值對凈損益的影響±因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轉回而影響的所得稅費用
(三)調整后的未分配利潤(★★★))(第四步)
=年初未分配利潤(調整后)±調整后的凈利潤或凈虧損-子公司的利潤分配項目等(分配股利、提取盈余公積)
(四)成本法→權益法(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理相同、注意:調整后的凈利潤)(第五步)
(五)計算調整后的長期股權投資(第六步)
(六)抵權益(第七步)
抵銷分錄如下:
借:股本(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調整后的金額)
其他綜合收益
盈余公積
未分配利潤(調整后的金額)
商譽(借方差額)
貸:長期股權投資(母公司)
少數股東權益(子公司所有者權益×少數股東投資持股比例)
(七)抵損益(第八步)
對子公司的投資收益與子公司當年利潤分配相抵銷,使合并財務報表反映母公司股東權益變動的情況。
年初未分配利潤+本年凈利潤=年末未分配利潤+本年減少
抵銷分錄如下:
借:投資收益(調整后的凈利潤×70%)
少數股東損益(調整后的凈利潤×30%)
年初未分配利潤(已知)
貸:提取盈余公積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潤(調整后的未分配利潤)
推薦閱讀:
5634人閱讀
3914人閱讀
2541人閱讀
1976人閱讀
1662人閱讀
1555人閱讀
1413人閱讀
1391人閱讀
1206人閱讀
1146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