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引發廣泛關注。 據顯示,“佩洛西”商標已被多個公司及自然人搶注。目前全國共有25家企業名稱中含“佩洛西”字樣,包括食品科技公司、商貿公司、服裝店、百貨店、烘焙店等。不少網友跟帖吐槽要注冊的公司生產佩洛西牌馬桶、廁紙、鞋墊等物,嬉笑間一股全民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通過天眼查發現最早一枚佩洛西商標是在2009年1月申請注冊的,當時佩洛西本人第二次當選眾議院議長,當年熱搜與曝光程度不似今日這般紅火,應該稱不上搶注,只是國內很多企業、店鋪喜歡“傍大款”、“沾洋氣”,明明國產貨取個英文名,佩洛西只是意大利人的一個姓氏而已(Pelosi來自單詞peloso,意思是多毛的)。想必很多人都穿過喬丹球鞋,踩過馬可波羅瓷磚,看過康佳電視,開過比亞迪汽車,坐過英皇馬桶……
這么多“國際化”品牌,不用到紐約、羅馬,也不用到北上廣深,其實在今天的十八線城市都已經非常的普及。因為,這些“洋”品牌,它們本來就是國產的!
而曾經的永久牌自行車、海鷗牌照相機、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則再難見蹤影,逐漸成為我們腦海里越來越淡的回憶。仿佛,“洋”品牌正在驅逐傳統品牌。對此,很多國人看不下去了:既然是國產貨,你們為啥取外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嗎?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不能簡單的說是崇洋媚外。因為從服裝鞋帽,到家電汽車,各行各業似乎都有這樣的趨勢。
如此大規模的“洋”化,有它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市場認同。畢竟,曾經的我們與國際市場脫軌了很長時間,而所謂壓抑越久,反彈力度就越大。尤其80年代前后,外國商品開始瘋狂涌入,不但種類繁多,而且質量優良,一時之間,“進口貨”成了炙手可熱的寶貝。也就是那時候起,在國人心里種下了這樣的種子:“洋品牌”就是代表著更好更先進。與之相反,露華濃、中華牙膏、雙匯、金龍魚、大寶、倩碧……這些百姓一看就覺得是民族品牌,名字也很接地氣,但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居然是源自中國文化的外國品牌。看完這些中國風的外國品牌,三觀巨震、五味雜陳有木有?
然而,中國企業卻不太重視的商標在海外頻頻遭遇搶注,比如“王致和”、“同仁堂”等品牌,其原因主要還是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起步較晚,國內企業對商標進行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特別是對國際規則不熟悉。導致了中國企業還沒有踏出國門就被搶注的發生。面對搶注,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基本都會選擇這樣的辦法:要么花錢購買,要么放棄商標和市場,要么通過法律途徑撤銷被搶注的商標。
曾經的我們確實與機會錯過了,但如今人們卻用自己的努力追趕上了過去的差距,并儼然不遜色于任何人了。我們應當對自己保持自信,更要為國產而驕傲。要將雄闊的家國情懷化成了深摯纏綿的眷戀。讓國人從買“國貨”到愛“國貨”,成為時髦,洶涌成潮。“口紅一哥”李佳琦認為隨著95后開始慢慢學會買東西,他會花很多的時間給國貨品牌做賦能,讓他們以買made in China而自豪和驕傲。中青校媒向全國高校998名大學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9.83%受訪大學生愿意支持國貨,對國產品牌發展懷有期待。同時,在購買產品時有41.42%的學生會優先考慮國貨。
隨著中國制造實力的不斷提升,國貨不僅是“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更是民族品牌的“弄潮兒”,它們“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可中國品牌,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走進消費者的視野,走進百姓生活日常。
來源/作者: 黃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