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在社會中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但是,四川本土一家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的大型食品企業近年來卻屢屢遭遇商標惡意仿冒,而仿冒者的商標僅僅只有“一字之差”,讓正宗生產廠家與消費者苦不堪言。
“這是我們公司的正宗產品,這是仿冒產品,你看兩個產品有多像?”27日上午,在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其總經理沈強一臉愁云。
現場擺放的兩種雞蛋干產品,無論是從包裝設計、產品大小,還是外觀形狀,一眼望去,幾乎一模一樣,很難分清兩種產品的區別。而在日常消費購物中,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會去刻意仔細區分兩種產品的細微差別。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種產品包裝的左上角,都是以綠色小圓圈為背景的人頭像。產品包裝上方同樣位置的廣告語,一個是“高溫滅菌,放心食品”,另一個則是“放心食品,高溫滅菌”。仿冒產品只是把廣告語的前后位置進行了調換,甚至都不愿去再想一句廣告語。
唯一有區別的就是,產品包裝上面“沈師傅”三個字被“巧妙”地改成了“沈師博”;“沈師傅”這樣的產品名稱是對技術工匠的一種尊稱,而“沈師博”則看上去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最核心的差別在“傅”和“博”這兩個字上,僅僅只有一字之差,但也只是字體左邊偏旁有所不同。
在整體產品包裝高度相似的情況下,消費者在購物時很難發現這樣的細微區別。從這兩種高度一致的產品中,可以感受到“沈師傅”的仿冒者“沈師博”如何處心積慮,以及傍名牌的“良苦用心”。
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總監蔡軍介紹,“沈師博”這家惡意仿冒公司雞蛋干產品的廠家,其惡意侵權行為已經實施好幾年了。公司早在2018年就對其提出警告,但該廠家實際控制人拒不停止侵權行為,反而變本加厲,先后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2月成立西安、重慶“沈師博”公司。不僅繼續仿冒品牌、包裝,還加大生產規模,揚言自己是“沈師傅”雞蛋干的“升級版”!“不僅給我們公司商譽、市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其侵權行為還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近幾年,對“沈師傅”雞蛋干惡意侵權的并非上述“沈師博”這一家企業。在現場展示的產品中,一家名叫晶鑫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也直接假冒了“沈師傅”的商標對外銷售雞蛋干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國雞蛋干制品行業龍頭企業。截止目前,沈師傅雞蛋干年銷售額已突破3億元大關,累計銷售額超20億元,市場份額穩居全國行業第一,市場占有率超過40%。
蔡軍表示,正是由于公司雞蛋干產品在市場上的龍頭地位,才引來這些惡意的仿冒者。這些假冒仿冒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給企業聲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
據介紹,被稱為“雞蛋干之父”的知名食品企業家沈國平是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不少媒體都曾報道過他傳奇的創業故事。
上個世紀90年代,熱愛烹飪的沈國平因為愛女從小不愛吃雞蛋蛋黃,但從事模特工作的女兒對于飲食要求比較高。于是,沈國平突發奇想,要是把蛋黃的口感變成跟蛋白一樣呢?
在翻閱大量資料,進行了上千次實驗后,沈國平歷時整整8年,炸掉了多個高壓鍋,用了上萬斤雞蛋,于1998年終于研制出了蛋黃蛋清混和成蛋液再制成的固態蛋制品,起名為“雞蛋干”。
到了2006年,已經61歲的沈國平毅然賣掉了自己兩套住房,拿出畢生全部積蓄,東拼西湊100余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成立國平食品廠,開始專門生產雞蛋干。
創業最初,產品一度遇冷,但沈國平沒有放棄。在花甲之齡帶著員工,通過各種方式向商家推銷產品,甚至在成都舉辦的全國糖酒會上通過跳迪斯科的方式引起商家和消費者的注意,借機推銷雞蛋干產品。
艱辛的創業最終收獲了市場的高度認可。2012年,“沈師傅”雞蛋干產品年銷售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17年沈師傅150g經典醬香雞蛋干明星大單品累計銷售額突破10億大關;2018年,沈國平之子沈強放棄世界500強高管工作,接管父親創立的企業;2019年,沈師傅年度銷售額突破3億元大關......
據了解,其實早在2010年,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為了避免產品被人惡意仿冒,就開始將“沈師傅”和“沈師傅雞蛋干”等商標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進行了注冊,取得了該類商標的合法所有權。
“這些年來,假冒偽劣產品仍在不斷采用各種方式侵吞公司的市場,損壞公司產品的聲譽。看上去一樣的產品,老百姓購買食用后覺得不好,這個損失就會算在我們頭上!”蔡軍無奈地說。
為維護公司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沈師傅“近日已正式向西安市長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重慶市渝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正式舉報“沈師博”等廠家對公司商標權和產品包裝著作權的惡意侵害。據了解,因仿冒產品數量和價值巨大,“沈師博”廠家負責人近日已被當地警方采取強制措施。
四川大學法學院伍長康教授認為,“沈師傅”雞蛋干產品經過十幾年的品牌推廣,在國內同類市場已經樹立起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沈師博”這類仿冒、假冒雞蛋干產品故意在產品外包裝、主色調和文字元素組合等多個方面與“沈師傅”產品相同或近似,混淆了服務來源,嚴重誤導了消費者,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也構成了不正當競爭。
業內相關專家稱,品牌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為打擊商標惡意侵權現象,國家近年來不斷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但在現實經濟中,有的侵權人靠“蹭名牌賺快錢”獲益巨大,造成了惡意侵權現象屢屢發生,甚至有的明目張膽,這給“沈師傅”類似的品牌企業帶來了嚴重沖擊,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來進行維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