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高大上的“國家品牌”居然是個水貨,而且涉嫌違法,不知那些花了錢買招牌的企業作何感想。針對“CCTV國家品牌計劃”,市場監管總局昨日通報稱:廣告用語使用“國家品牌”,實質就是在使用國家機關名義以及“國家級”禁用語,易使消費者以為“國家”為企業背書,對其產品質量、性能、功能產生誤導性認識,造成不公平競爭。如果喜歡一品知識產權的文章,可以關注一品知識產權商標網查詢網,更多精彩的資訊等著您!
報道一出,輿論一片嘩然。上榜企業的“國家品牌”瞬間貶值,變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東西。而央視網的“CCTV國家品牌計劃”頁面,當天已經打不開了。
以國家名義為企業背書,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個中利害。個別廁身其間的品牌企業,盡管在市場上早已聲名狼藉,有了這塊“金字招牌”,就可以堂而皇之接著忽悠下去,繼續蒙騙善良的人們。
這些年來,打著各種唬人旗號的品牌“評優”活動層出不窮,其中不乏赤裸裸的商業行為。只要給夠了錢就能上,哪管這些企業是什么來頭。多達兩千余次廣告違法、數十次被暫停銷售的某藥酒品牌,居然連續兩年“榮登”所謂“國家品牌計劃”,就足以表明此類評比有多么荒唐,靠巨額廣告費轟炸出來的品牌到底是些什么貨色。
值得關注的是,違法廣告何止“國家品牌”一個?坊間時有耳聞的所謂“民族匠心品牌”、“中國質量品牌”,如果對照《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條款,也夠喝上一壺了。拉大旗扯虎皮的“評優”亂象,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無良品牌借此鍍金、洗白,踏實經營的企業要么不愿摻乎,要么付不起廣告費、“評優”費,不得不靠邊,被“代表”。有朝一日,如果市場話語權都被這類“國家品牌”所把持,才是莫大的悲哀。
好在,這個歪風終于得到遏制。市場監管總局已經明確作出表態,取消所有的著名商標、知名品牌評比。今后,在政府的企業信用公示系統上只有黑榜,沒有紅榜。
誠然,公開、透明的“評優”是好事。但在利益驅動之下,“評優”活動極容易變味兒,蛻變成一場又一場賣牌子的交易,而失去了應有的正面意義。品牌的“著名”或“知名”,消費者說了不算,賣牌子的機構說了才算,豈不怪哉?這些機構出賣了自己的公信力。
相對于種種“名優”品牌,更值得信賴的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口碑。辦企業,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各種問題,一塊“金字招牌”無法遮擋所有過錯,一旦出狀況,首先背鍋的就是發牌子的機構。想當年,三鹿奶粉還是“國家免檢產品”,結果呢?
消費者的口碑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極少人為干預的成分,因而是可靠的。媒體、機構的“評優”往往可疑,因為容易暗箱操作。撇開“違法廣告用語”不談,就算是上榜的“名優”品牌多數實至名歸,混進去個把不良企業也在所難免。如此以來,多數品牌反而成了墊背的,“評優”的價值蕩然無存。
做企業,如同做人。真正“有料”、靠譜的,根本不會在意那些虛頭巴腦的名號,卻聲名遠播。
無論從事哪個行當,什么“著名商標”、“知名品牌”,都比不上一個好口碑。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所言,“企業做得好,消費者的口碑就是你最好的紅榜。”
只有黑榜的企業信用公示,贊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