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前不久,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擬用合計約2.62億元購買國藥集團中聯藥業有限公司51%的股權。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收購對公司的成藥業務和配方顆粒業務都有明顯的協同效應。”無獨有偶,同樣布局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推的“現代中藥高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第一次環境影響評價也于近日通過,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中藥配方生產基地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這些事件讓中藥配方顆粒領域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目前,雖然我國尚未全面放開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也沒有頒布正式的《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但中藥配方顆粒近年的增長速度遠超中藥飲片的整體增速。業內人士表示,在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尚未完全放開但卻呼之欲出的時代,誰盡早地搶占了專利這塊陣地,誰就更有可能在后續的技術及市場博弈中贏得主動權。 本文以國家首批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作為分析對象,分別對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下稱江陰天江)、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下稱廣東一方)、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潤三九)、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四川新綠色)、培力(南寧)藥業有限公司(下稱培力藥業)和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康仁堂)6家企業進行專利檢索分析,以期為相關企業提供借鑒參考。想了解更多商標注冊知識,或是其他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歡迎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商標申請 我們有問必答!
盡銳出戰 搶占市場
根據《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描述,中藥配方顆粒被定義為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濃縮、干燥、制粒而成,在中醫臨床配方后,供患者沖服使用的藥劑,是對傳統中藥飲片的補充。中藥配方顆粒由于具備使用方便、計量準確、安全衛生等優點,逐漸被廣大患者所熟知并接受。 那么,目前該領域的市場份額如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江陰天江在相關領域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近一半左右,排名第一位;北京康仁堂則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市場份額由2010年的不到10%逐年遞增至2016年的將近20%,排名次之;華潤三九在相關領域保持15%左右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位;培力藥業的相關領域主要以出口為主,對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市場份額在3%左右徘徊;其余企業則分享剩余的15%左右的市場份額。 可以看出,江陰天江在中藥配方顆粒領域撐起了半壁江山;北京康仁堂近年來持續發力,實力不容小覷;作為上市公司,華潤三九通過雄厚的資本不斷地投入到產品研發當中,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很明朗。上述3家企業可能會成為未來國內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主要角力者。 筆者認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務必要守住的生命線,而專利制度則為企業持續研發產品和技術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那么,中藥配方顆粒領域誰執牛耳,或許可以通過相關企業的專利情況加以探究。
數量布局 質量取勝
筆者以上述公司名稱(包括曾用名)作為檢索詞,截至2018年3月,江陰天江的專利申請25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19件;廣東一方的專利申請76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54件;華潤三九的專利申請240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12件;四川新綠色的專利申請143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21件;培力藥業的專利申請12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10件;北京康仁堂的專利申請57件,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專利申請41件。 筆者發現,這6家企業在1998年才提交第一件專利申請,其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主題的專利申請較晚。華潤三九在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專利申請較早,但其研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檔。相比而言,江陰天江和培力藥業在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研發較后但持續性較好,基本上能夠保持連續的專利申請。另外,廣東一方于2008年合并到江陰天江之后,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依托江陰天江長久以來的技術優勢,自2012年起開始對中藥配方顆粒領域進行了專利布局,近2年的專利申請量更是引人注目。 從專利申請類型看,這6家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的數量占據絕對優勢,占比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00%。筆者認為,這與醫藥產業固有的“工藝方法類創新多”的特殊性相符。 從有效專利數量看,這6家企業涉及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的有效專利類型分布情況各不相同。數據顯示,北京康仁堂在授權發明專利的占比及絕對數量兩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由于四川新綠色的經營范圍中涉及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塑料包裝箱及容器制造等業務領域,因此實用新型專利的占比相對較高。培力藥業的授權專利類型分布情況與江陰天江相近,區別僅在于絕對數量上的差異。
細分領域 有待關注
筆者認為,通過IPC主分類號和洛迦諾分類號,可以深入分析6家企業的專利技術領域情況。經IPC主分類號分析,這6家企業的專利申請對應13個小類,其中,A61K(醫用、牙科用或梳妝用的配制品)和G01N(借助于測定材料的化學或物理性質來測試或分析材料)所對應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藥配方顆粒領域已成為研發熱點。另外,B65B(包裝物件或物料的機械,裝置或設備,或方法;啟封)和B65D(用于物件或物料貯存或運輸的容器;所用的附件、封口或配件;包裝元件;包裝件)也需要加以關注,這2個小類主要涉及中藥配方顆粒的分包、調配等環節。不過,從洛迦諾分類號來看,這6家企業中只有廣東一方和北京康仁堂提交了外觀設計專利申請。 如此看來,相對于數百種現有的中藥配方顆粒產品而言,相關企業對應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卻寥寥無幾。筆者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中藥配方顆粒脫胎于傳統的中藥飲片,由于飲片本身沒有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需求,因此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需要給配方顆粒產品的外包裝等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綜上所述,未來中藥配方顆粒很可能會取代中藥飲片,將傳統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模式替換為“中藥材→中藥配方顆粒→配方顆粒組方”模式,但這需要非常嚴密且系統的工藝方法及相關設備作為技術支撐。如此看來,該領域的后續研發對象不僅包括配方顆粒產品本身,還包括相關的工藝和設備。
基于此,筆者建議,及時且持續地開發或優化相關產品和技術,并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將是業內企業近期需要集中考慮的問題。在做好產品研發的同時,兼顧方法的改進和優化,做到兩條腿走路,才能越走越遠。
推薦閱讀: